/ 工會活動
新北藝文工會~自染·美—走讀三峽藍染之旅
三月的早晨,在大雨滂沱中,新北藝文工會的會員們不減熱情,冒雨趕到三峽老街參與工會舉辦的新北藝遊活動「自染·美—走讀三峽藍染之旅」。
這場活動希望讓會員透過走讀三峽老街,了解在地歷史與文化,並藉由藍染體驗,認識天然植物手染工藝傳統,將藝術融入生活。同時,從甘樂文創的地方創生經驗,讓從事藝文與文創的會員從中得到啟發。
首先,由三峽在地社會企業「甘樂文創」分享地方創生經驗,細說如何整合社區資源,建立支持系統,解決地方弱勢兒童照顧、青年就業等問題。
【老街與祖師爺廟:藝術與歷史的交織】
接著,由土生土長的在地青年Cindy(陳家瑜)負責導覽,她身著「看三峽」T恤,帶大家穿梭街巷,探尋三峽昔日風采。
三峽老街原是閩南和客家聚落,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推動現代化建設,引入西方建築特色,形成了紅磚樓房、騎樓拱門、巴洛克風格裝飾等中西合併的街屋風貌。
老街建築大多融合商業與居住空間,建築立面除了保有商號,雕刻裝飾也充滿巧思。例如,老街最早、最大間的染坊「林茂興染坊」,在門楣的商號兩側上刻了鶴和松樹,欲取其閩南話「尚好」諧音。元春藥房門楣上的連續圖案,凹陷處是代表藥房的十字紋,凸起處剛好是象徵吉祥的卍字紋。
拐入老街尾的3D立體彩繪巷,ㄧ架彩繪直升機迎面而來,彩繪牆上方鋪疊了少見的「穿瓦衫」。「穿瓦衫」又稱魚鱗牆,每片紅瓦中心都有ㄧ個像鈕扣的竹釘固定,可說是早期的磁磚,用來保護和裝飾土埆厝的泥牆,是富裕人家才可負擔的建築材料。
老街旁的祖師廟更是三峽建築集大成之作。建於1767年的祖師廟,主祀清水祖師,歷經地震、戰爭,三度損毁重建,以雕刻為主的風格,是藝術家李梅樹在二次大戰後主導的改建工程。李梅樹集結當時活耀的藝術家、工藝師共同投入,以繁複精細的雕刻取代壁畫,其中位於正殿左右的「百鳥朝梅石柱」,刻了梅花樹盤繞而上,各飾有50隻維妙維肖的禽鳥,讓祖師廟有了「鳥廟」之稱。如今,祖師廟不僅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,其藝術成就更見證了台灣近代藝術發展。
會員羅嘉玲和家人多次探訪三峽老街,大多是到廟裡拜拜、買買東西,走馬看花。得知工會安排導覽活動,特別報名參加,才發覺老街建築這麼有看頭,上午聽完導覽還不過癮,趁午間休息,人潮較少時,返回老街補拍照片,打算化身導覽員,和家人分享老街之美。
【甘樂食堂:三峽河畔的純粹美味】
中午大夥在綠食堂「甘樂食堂」用餐,享用以手作豆製品、釀酵物和在地食材精心製作的「手作釀酵定食」。
餐桌上,會員們細細品嚐100%台灣大豆、天然製成的豆腐口感和香氣,咀嚼鹽麴、味增、味醂、酒粕等釀酵物入菜的滋味,品味三峽名茶碧螺春口味的磅蛋糕,讓樸實豐厚的大地料理喚醒味蕾。
甘樂食堂大量使用三峽和台灣各地的食材,也透過小農契作確保來源和品質,將友善土地的心意,傳遞給每一位到訪的朋友,而會員們清空的餐盤,還有自發掏腰包、採買豆製品的行動,正是最好的回應和支持。
【藍染手作:傳統工藝的色彩之美】
三峽藍染與移民文化有密切關係,清朝年間,中國福建省的安溪移民將植物大菁(又稱馬藍)帶到三峽,三峽山區的鹼性土質和潮濕多蔭的環境,很適合半日照的大菁生長。新鮮的大菁葉發酵後,會產生豐富的靛藍色素,可作為天然染料,三峽因而成為台灣藍染產業的聚點之一。
午後來到藝遊的重頭戲—藍染手提袋創作。大家先將素白手提袋經過適當的折疊、捲曲或抓皺,再以線繩、夾板、橡皮筋、塑膠套等材料捆綁固定,以防止布料染色,進而創造出漸層、雲彩、雪花、愛心、格子等各種不同圖樣。緊接著便將手提袋放入染缸中,反覆按壓、浸染,並與空氣氧化,不用10分鐘能完成染色。最後,靛藍色提袋還需浸泡醋水、洗淨、晾乾,才能完成定色。
當大家小心翼翼拆開染完色的手提袋,或驚喜、或疑惑看著自己設計的圖案呈現眼前,莫不露出放鬆的笑容,你一言我一語,欣賞彼此的作品。首次體驗藍染的工會理事林宜諄分享,創作過程蠻緊張的,自己就像小孩,跟著老師的步驟,在手提袋子上打個結、綁上橡皮筋,成果交給老天爺,就算不是最漂亮,完成一件自己的作品,還是很有成就感。
會員曾建明參與過工會舉辦的新莊老街導覽,這次來到三峽,除了想看看不同的地方創生故事,特別期待藍染體驗。他強調,有別於靜態的作品展示或商品販售,動手做更添旅遊深度,而他當日創作的漸層藍染手提袋,著實成了最佳紀念品。
【傳承與創新:三峽新世代的社會使命】
第一次來三峽老街的會員周德慶,經由甘樂文創的介紹,發現三峽不只有老街,還有一群回鄉年輕人、在地職人,合力推展金工、木雕、藍染等傳統工藝,以及經營禾乃川國產豆製所、甘樂食堂,提供健康又精緻的餐飲,非常值得推薦給大家。
其實,工會規劃這次藝遊,除了考量三峽交通方便,大家有興趣可輕鬆回訪,也是希望藉由參與甘樂文創的體驗活動,支持三峽的孩子。
一早就在豆製所忙著產製作豆漿豆皮的少年;午間在百年古厝甘樂食堂出餐的服務人員;陪了大家整日,依然笑臉盈盈的Cindy。從這群年輕人的身影,可以看見甘樂文創耕耘社區10多年的成果,感受到滿滿的善意和溫暖、守護和祝福。三峽之美,因土地與人心的鏈結,更顯耀眼。
新北藝文工會為了增進會員連結,匯聚不同專長的工作者,經常舉辦各種交流活動。理事長蔡長志表示,工會會員多從事靜態工作,大家都很含蓄,透過對話交流,常會發現除了本業,還有多面向的斜槓能力,期待能將大家的工作成果向外推廣,創造更多合作機會。
文 謝佩君提供 / 圖 謝佩君、新北藝文工會 提供
這場活動希望讓會員透過走讀三峽老街,了解在地歷史與文化,並藉由藍染體驗,認識天然植物手染工藝傳統,將藝術融入生活。同時,從甘樂文創的地方創生經驗,讓從事藝文與文創的會員從中得到啟發。
首先,由三峽在地社會企業「甘樂文創」分享地方創生經驗,細說如何整合社區資源,建立支持系統,解決地方弱勢兒童照顧、青年就業等問題。
【老街與祖師爺廟:藝術與歷史的交織】
接著,由土生土長的在地青年Cindy(陳家瑜)負責導覽,她身著「看三峽」T恤,帶大家穿梭街巷,探尋三峽昔日風采。
三峽老街原是閩南和客家聚落,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推動現代化建設,引入西方建築特色,形成了紅磚樓房、騎樓拱門、巴洛克風格裝飾等中西合併的街屋風貌。
老街建築大多融合商業與居住空間,建築立面除了保有商號,雕刻裝飾也充滿巧思。例如,老街最早、最大間的染坊「林茂興染坊」,在門楣的商號兩側上刻了鶴和松樹,欲取其閩南話「尚好」諧音。元春藥房門楣上的連續圖案,凹陷處是代表藥房的十字紋,凸起處剛好是象徵吉祥的卍字紋。
拐入老街尾的3D立體彩繪巷,ㄧ架彩繪直升機迎面而來,彩繪牆上方鋪疊了少見的「穿瓦衫」。「穿瓦衫」又稱魚鱗牆,每片紅瓦中心都有ㄧ個像鈕扣的竹釘固定,可說是早期的磁磚,用來保護和裝飾土埆厝的泥牆,是富裕人家才可負擔的建築材料。
老街旁的祖師廟更是三峽建築集大成之作。建於1767年的祖師廟,主祀清水祖師,歷經地震、戰爭,三度損毁重建,以雕刻為主的風格,是藝術家李梅樹在二次大戰後主導的改建工程。李梅樹集結當時活耀的藝術家、工藝師共同投入,以繁複精細的雕刻取代壁畫,其中位於正殿左右的「百鳥朝梅石柱」,刻了梅花樹盤繞而上,各飾有50隻維妙維肖的禽鳥,讓祖師廟有了「鳥廟」之稱。如今,祖師廟不僅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,其藝術成就更見證了台灣近代藝術發展。
會員羅嘉玲和家人多次探訪三峽老街,大多是到廟裡拜拜、買買東西,走馬看花。得知工會安排導覽活動,特別報名參加,才發覺老街建築這麼有看頭,上午聽完導覽還不過癮,趁午間休息,人潮較少時,返回老街補拍照片,打算化身導覽員,和家人分享老街之美。
【甘樂食堂:三峽河畔的純粹美味】
中午大夥在綠食堂「甘樂食堂」用餐,享用以手作豆製品、釀酵物和在地食材精心製作的「手作釀酵定食」。
餐桌上,會員們細細品嚐100%台灣大豆、天然製成的豆腐口感和香氣,咀嚼鹽麴、味增、味醂、酒粕等釀酵物入菜的滋味,品味三峽名茶碧螺春口味的磅蛋糕,讓樸實豐厚的大地料理喚醒味蕾。
甘樂食堂大量使用三峽和台灣各地的食材,也透過小農契作確保來源和品質,將友善土地的心意,傳遞給每一位到訪的朋友,而會員們清空的餐盤,還有自發掏腰包、採買豆製品的行動,正是最好的回應和支持。
【藍染手作:傳統工藝的色彩之美】
三峽藍染與移民文化有密切關係,清朝年間,中國福建省的安溪移民將植物大菁(又稱馬藍)帶到三峽,三峽山區的鹼性土質和潮濕多蔭的環境,很適合半日照的大菁生長。新鮮的大菁葉發酵後,會產生豐富的靛藍色素,可作為天然染料,三峽因而成為台灣藍染產業的聚點之一。
午後來到藝遊的重頭戲—藍染手提袋創作。大家先將素白手提袋經過適當的折疊、捲曲或抓皺,再以線繩、夾板、橡皮筋、塑膠套等材料捆綁固定,以防止布料染色,進而創造出漸層、雲彩、雪花、愛心、格子等各種不同圖樣。緊接著便將手提袋放入染缸中,反覆按壓、浸染,並與空氣氧化,不用10分鐘能完成染色。最後,靛藍色提袋還需浸泡醋水、洗淨、晾乾,才能完成定色。
當大家小心翼翼拆開染完色的手提袋,或驚喜、或疑惑看著自己設計的圖案呈現眼前,莫不露出放鬆的笑容,你一言我一語,欣賞彼此的作品。首次體驗藍染的工會理事林宜諄分享,創作過程蠻緊張的,自己就像小孩,跟著老師的步驟,在手提袋子上打個結、綁上橡皮筋,成果交給老天爺,就算不是最漂亮,完成一件自己的作品,還是很有成就感。
會員曾建明參與過工會舉辦的新莊老街導覽,這次來到三峽,除了想看看不同的地方創生故事,特別期待藍染體驗。他強調,有別於靜態的作品展示或商品販售,動手做更添旅遊深度,而他當日創作的漸層藍染手提袋,著實成了最佳紀念品。
【傳承與創新:三峽新世代的社會使命】
第一次來三峽老街的會員周德慶,經由甘樂文創的介紹,發現三峽不只有老街,還有一群回鄉年輕人、在地職人,合力推展金工、木雕、藍染等傳統工藝,以及經營禾乃川國產豆製所、甘樂食堂,提供健康又精緻的餐飲,非常值得推薦給大家。
其實,工會規劃這次藝遊,除了考量三峽交通方便,大家有興趣可輕鬆回訪,也是希望藉由參與甘樂文創的體驗活動,支持三峽的孩子。
一早就在豆製所忙著產製作豆漿豆皮的少年;午間在百年古厝甘樂食堂出餐的服務人員;陪了大家整日,依然笑臉盈盈的Cindy。從這群年輕人的身影,可以看見甘樂文創耕耘社區10多年的成果,感受到滿滿的善意和溫暖、守護和祝福。三峽之美,因土地與人心的鏈結,更顯耀眼。
新北藝文工會為了增進會員連結,匯聚不同專長的工作者,經常舉辦各種交流活動。理事長蔡長志表示,工會會員多從事靜態工作,大家都很含蓄,透過對話交流,常會發現除了本業,還有多面向的斜槓能力,期待能將大家的工作成果向外推廣,創造更多合作機會。
文 謝佩君提供 / 圖 謝佩君、新北藝文工會 提供